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泥溝絲弦
“泥溝絲弦”也叫弦腔、弦索腔,是流傳在河北趙縣一帶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戲。“泥溝絲弦”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。
“泥溝絲弦”為板腔體結(jié)構(gòu),主奏樂器板胡曾一度使用索弦,后改為絲弦,伴奏樂器為笛子、笙、板鼓等,它的演唱調(diào)式為G調(diào),唱腔音域在兩個八度之間,下方八度用真聲演唱,上方八度用假聲、尾腔翻高的唱法,以及演唱中多用趙縣方言使泥溝絲弦的地方特色更為濃郁和突出。
“泥溝絲弦”的表演具有潑辣、夸張、淳樸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,各行當(dāng)講究身段,做派,尤其講究特技功夫,如傳統(tǒng)戲《反洪洞》中的“烈女開膛”,《煤山》中的“仙人上吊”,《劈山救母》中的“力劈華山”,除此之外還有“發(fā)功”、“水袖功”、等頗具地方色彩,在當(dāng)時可謂一絕,使人目不暇接,熱愛有加。 主要劇目有直接以趙縣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傳統(tǒng)戲《出慶陽》,還有《反洪洞》、《忠保國》、《金鈴記》、《下河?xùn)|》、《鳳凰山》、《頂燈》、《訪昆山》、《記陽關(guān)》、《戰(zhàn)馬超》、《花打朝》、《楊金花奪印》、《算糧登殿》、《崇禎吊死煤山》等,現(xiàn)代戲有《看閨女》、《牛欄春暖》、《一袋高糧種》、《審椅子》等。
“泥溝絲弦”以高亢嘹亮、粗狂蒼勁著稱,故有“紡線織布哼秧歌,耪地扶犁聽絲弦”“三里地外聽絲弦,聲音打著跟頭來” 的說法,可見人們對絲弦的熱愛程度。“泥溝絲弦”就這樣在人們的喜愛下,在老藝人口傳身授中祖祖輩輩傳承了下來。